異數 @ Dog | Tuesday, Apr 27, 2021 | 1 minute read | Update at Tuesday, Apr 27, 2021

總體而言,異數就是拿許多例子證明我們以前認知成功人士的成功路徑其實是有偏差的。簡單來說,我們可能以為聰明努力佔了一大部分,但其實一些我們根本無法掌控的因素反而才是最大原因。所以如果能用一句話來稍微總結這本書,那就是「那些人之所以可以成為那個領域的佼佼者,其實是一連串不可控的因素,像是幸運的事件、特別的機運、還有其他外在因素等等造成的,這些東西的組成,讓他成為了頂尖的outlier」。因此這本書會從比較不一樣的角度,看作者如何證明那些outlier的成功路徑其實與我們想的不同。 開頭作者先提到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定義是:成功者會得到資源而變得更成功,像是成績好的孩子越能得到老師的關注,體型大的孩子越能得到教練的指導。像是他發現加拿大冰上曲棍球少年隊伍的選拔時間,居然會影響到入選的結果,因為截止日是1/1,結果隊裡很多小朋友都是一二月出生,因為他們比十二月出生的人多了快一年的成長期。因此一個天份10分但體格還沒很強壯的人,與一個天份可能只有八分的人但出生在一月的人,後者入選了,他能繼續接受良好的訓練,獲得更多資源。而那個本來天份很好但沒入選的呢?這不代表他之後不會成為成功的曲棍球員,但他在這一步錯失了機會(運氣比較不好)。因此社會學家認為,所謂的成功其實是優勢的累積。不過就算有了這些外在的機會,必要的努力還是不可少的,這就跟我們接下來要提到的第二點:一萬小時理論有關。

一萬小時的理論,也就是當你要精通某項技能,至少需要花費一萬小時的努力在上面。作者舉了比爾蓋茲的例子,他有非常良好的家庭環境,在他上私立國中時,每年都有經費可能會花在不同的地方,就在他國二的時候,學校把經費投入在電腦社團。在1968年,那時候很多大學連電腦也沒有,但比爾在國中的時候就可以接觸到電腦,而且學校還引入了新的機種。後來他發現華盛頓大學的電腦凌晨三點到六點的時候沒有排程,所以他會搭車或走路去那邊用電腦,在凌晨,然後花費了無數的夜晚練習寫程式,所以他就獲得了這些機會,從國中高中到大學,他已經比其他同齡的人超前許多累積的時間,當然他還有熱愛寫程式的那顆心。作者說了這些例子在於,造成這些巨星或者頂尖電腦工程師與常人的不同,不一定在於他們與眾不同的天份,而是與眾不同的機遇。其實很大一部分作者給我給我的感覺是時勢造英雄,智商只需要過一個門檻就好,你也不需要頂尖聰明,就算頂尖聰明,沒有後面那些機運也無法頂尖成功。

最後一點在於,我覺得作者定義那些個領域的成功者,在這個先決條件上已經與我想法不同,像是有一篇講到有兩個智商都絕頂聰明的人,其中一個是當時號稱全美最聰明的人藍根,他可能有機會可以發表物理研究理論的,但因為他出生在高風險家庭,導致他之後只能默默無名,而另一個就是我們普遍認為的天才路徑,進入了頂尖研究室發表無數計畫。 作者認為這兩者的差異在於「實用技能 practical intelligence」 (知道在甚麼時候,用甚麼方式以及說甚麼,以達到最大效果的能力)這個一種程序性的能力,作者認為實用技能是從家庭環境學習而來的。 而生長在高風險家庭的藍根缺乏這方面的資源,這對我來說比較偏向階級複製的結果。書中繼續往下探討,階級帶來的文化優勢, 最後這一章作者用出生貧窮的天才庸碌一生為這一篇做結。作者形容天才藍根,已經50多歲的他,只要照顧好農場的牲畜就不愁吃穿,雖然我覺得這樣的人生很不錯, 但作者認為藍根對宇宙的研究已經幾十年了,卻只能閉掃自珍,無法讓物理學家評估或發表他的研究,其實蠻可惜的,但對於藍根本人來說,如果他沒有覺得很可惜的話,其實也無所謂。 最後,想提到一點的是,這本書主要在探討各領域的0.0001%的佼佼者,他們的成功路徑無法被複製,但這能說我們因為先天已經被註定了,就不用努力了嗎?其實不然,我們也不必須成為那outlier,只要努力一萬小時,不論如何還是可以超越一半以上的人吧?所以也不必因為無法成為站在頂尖的人而放棄努力,畢竟把可控的部分掌握了,就算意外發生,大概也能比較順其自然不留遺憾吧。

© 2022 拉一張椅子

Powered by Hugo with theme Dream.

avatar

拉一張椅子在這個步調快速的世界裡,我們一起拉一張椅子坐下來,放慢生活的步調,靜靜的讀一本書,彼此分享從書中獲得的感動及收穫吧。

Social Links